湘鄉(xiāng)烘糕源自清雍正元年(1723年),湘鄉(xiāng)縣城天元齋館研制出烘糕,歷近300年而不衰。在那個大米極其珍貴的年代,烘糕無疑是奢侈品。咸豐年間太平軍起義,曾國藩帶領成千上萬的湘軍將士輾轉各地,軍糧成了很大的問題,他想到家鄉(xiāng)的烘糕輕便易保存,于是將其作為隨軍糧食。當時湘鄉(xiāng)幾十家齋館每天趕制烘糕,提供給前線食用,用烘糕做軍糧比用大米做軍糧成本高多了,但依舊穩(wěn)定供給了湘軍,為平亂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。叛亂平定后,曾國藩將烘糕呈獻給皇室和大臣食用,深受贊譽,此后湘鄉(xiāng)烘糕被欽定為貢品。1932年烘糕曾送芝加哥博覽會展出。1937年湖南各界攜烘糕赴滬慰勞十九軍將士,對抗日將士鼓舞極大——出自《今古湘鄉(xiāng)》。
烘糕選用上等白米、白糖僅僅兩種簡單的物質為原料,經浸米、磨粉、篩粉、拌糖、上匣、劃片、烘焙等工序制成。象牙色、落口溶、火炙香、清純爽口,營養(yǎng)豐富;因不含油鹽,又系直接火烤而成,故衛(wèi)生無菌,便于保存。“養(yǎng)肥小崽,烘糕一簍”這句俗語更是證明了烘糕是老少皆宜的食品,亦是營養(yǎng)和口感兼?zhèn)涞募盐丁r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烘糕仍然是一種比較珍貴的東西,一般是親友間饋贈所用。
分享到: |